·国际视野

·专业服务

·团队发展

当前位置:首页 >> 导航 >> 基地动态
   
基地动态
【主题报告】香港大学陈嘉琪教授:香港“学会学习”及“新学制”的课程改革:经验和挑战
2018-11-16


2018年适逢课程百年及中国课程改革40周年,11月2-3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举办的第16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本届论坛以“课程研究:百年审视与未来想象”为主题,邀请来自美国、德国、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的教材研究、教育社会学、课程与教学研究等领域的知名专家,以及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的300余位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一线教育工作者齐聚丽娃河畔,畅谈“百年课程”。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前任副秘书长陈嘉琪教授作为特邀专家出席论坛,并作题为“香港‘学会学习’及‘新学制’的课程改革:经验和挑战”的主题报告。


▲陈嘉琪教授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前任副秘书长


陈教授指出,“学会学习”是香港“新学制”课程改革的核心,也是教育系统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报告中,她从宏观层面介绍了香港“学会学习”课程架构的改革历程,具体分析了“学会学习”课程改革的专业指导原则和特点,并总结了当下课程改革的有效经验与挑战。


以下为报告全



各位嘉宾大家好!今天很荣幸跟大家分享香港的经验。我有一些紧张,因为很久没有用(香港教育局前任副秘书长)这个身份。但是这是我的责任,因为我在过去18年有一个很好的机会在政府做课程改革政策的工作,我觉得这个经验能够跟我们大学的理论学术研究接轨,希望找到一些有用的经验,可以为我们下一代、下次改革做一些贡献。



我的PPT是中英文的,要是普通话讲的不好可以参考英文,有需要的时候可能我会用一点点英语。过去18年的经验实在很多,我也许不能把所有的东西都说出来,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经验有三个:一是历程,我们的课程是怎么样走过来的。在2000年的时候我们有个转变,整个改革是教育制度的改革,当时因为学生的核心是学习,我们把课程改革放在改革的中心。其他的有一些学生、家长需要调整的部分都是要配合这个课程改革,这个是我们实践的经历。二是我们尝试,也可以说是第一次,将改革跟大学的学者即理论相结合政策的背后是尝试尽量用一个比较强、稳固的理论去支持这个改革。因此我也会尝试,把当时的理论说出来。三是因为我们香港改革也有一些成就,因此有一些国际机构邀请我写专门的文章,但是那个文章还没有出版。他们希望我能够把一些很珍贵的经验,供让还在起步、需要大型课程改革的国家参考。我先在这里给大家介绍,要是文章出版了大家也可以看看。在2000年怎么样规划将来的课程是香港面对的问题,我们制定政策大概花了两年时间,同时教育统筹委员会讨论了教育制度问题, 程教授是很重要的委员



在课程方面我们着重问三个很重要的问题,今天也同样会问到这些问题,当然经过这么多年,答案也是不一样的。我今年1月回到香港大学任教,当我在教课程理念、课程研究等课程时,作为一个老师的我,反思是完全不一样了, 已经内化了理论,付诸实践。我们的人才应该是流动的,学者有机会到政府制定政策,政策出来之后也应该到大学经历再概念化。刚才台湾的朋友介绍台湾的改变,与我们起步之时是差不多的情况,当时我们采取的教育制度是英国的教育制度,中学五年级之后,少一半的学生升中学六年级,一半要离开学校,很少的学生有机会进入三年制的大学,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当时我们的课程教育培养的能力和知识不能顺应社会的需要。当时社会正处在转型期,由工业社会转到第三产业、金融服务业的机制,很多学生中学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第三个问题是,当时有80多个科目,但是这些科目有重叠的部分,很多知识散落在不同的科目中,学生没有一个整体的课程系统



于是我们就进行调整,在主要学习领域,下设科目,把科目放在课程的中心。比如说在社会的学习领域里面,我们有历史、地理、宗教等科目。在科学的学习领域里面有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先将课程进行统整。之前有专家谈到关键能力,我们使用共通能力这一说法。共通能力当时定了九个共通的能力,比如创意。我们探讨了在21世纪我们的学生应该有什么样的能力,我们要求每个学习领域,是课程里的一个板块,这是很重要的部分。每一个领域把共通的能力涵盖进去并体现出来,比如要体现创意、体现协作能力,情景是不同的,但是有一些部分领域,能够把小学、初中、高中一层一层的发展素养统一起来。我们认为一个有系统的、有一致性的课程,应该能够用一幅图把他们的关系说出来,共通能力就可以贯穿学习领域。我们华人社会长久以来重视的价值观,我们也没有轻视,我们很自然把价值观也放在里面,每一个学习领域都有它们不同的主题、不同的场景,怎么样把价值观表达出来也是我们要考虑的



到2001年我们就完成了小学和初中的课程,到2009年,我们决定推行一个新的学制,与英国学制不同,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12年的中小学免费教育我们面向所有的学生,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我们设计了不同的高中课程,包括给一些学术能力比较高一点的,也有一些实用的课程,也有特别需要学生学习的课程,核心的板块就是课程科目



通识教育作为一个跨学科科目,一方面它使用在初中阶段学到的学科知识;另一方面它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因为香港社会是多元的, 还有正面的价值观。学生对他们自己成长的过程没有足够的意识,对社会、对国家、对全球发展没有认识或者是认识不深。课程主要内容有关个人发展、香港的发展、国家的发展、全球的发展,还有科学和科技的发展。课程内容用一个议题的方式带出来,因此学生读这个科目,不是只读知识,而是要用探究的方法去了解建构知识,这也是我们说的思考的课程。推行一个课程不容易,因为有学生和老师不习惯,关于这方面的经验的分享可能要花很多时间,我希望有其他的平台跟大家分享。



之前有同行问我,学习经历是怎么样体验的,这个是学习权利的问题,因为有些学生家庭环境比较好,因此他们有其他很多不同的学习、接触社会、世界的机会。但是有的学生没有,因此我们就把这个学习经历作为一个学习的权利。我们也为学生了准备了选修课,我们定的课时也只是参考的,学习不只是发生在课堂里面



时间过的很快,我们第一批接受改革的高中学生,在2012年进入大学,2016年第一批大学生已经毕业了。我们改革的力度很大、范围很广,在检视之后我们也发现很多不理想的地方,因此我们会随时进行反思和调整。在2013年我们做了微调,到2014年、2015年做一个中期的检讨,到2016年刚好我们第一个政策周期完成了, 学生从大学毕业。2017年的主题跟当初的主题“学会学习”相同,我们当时花了很多功夫宣传,所以几乎这个主题家喻户晓。刚才提到的STEM 课程,我们也在加强



我的PPT里最重要的一点是,所有学生都可以学习这个理论对学者来讲并不陌生,但是我们希望对家长和老师也能理解。当时的师资培训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因此也要改革老师的思想。这了解学习是全方位的,知识不仅是由教师传播的,也可以由学习者建构,这是有研究可以证实的;学生有多元智能,有些智能是可以发展、丰富的。我们的课程结构是知识和能力,共通能力,跟价值观是环环相扣的,它们不是单一发生的。



在香港,或者在一些国家,会有一个国家的教育目标。香港地区的学校跟内地学校有些不同:内陆学校分为公办和民办;在香港存在办学团体,大部分学校是有办学团体管理的,大部分是政府直接管理,也有商人管理的。学校之间的差别比较大,因此我们就在每一个学习阶段定一个总的目标。因为学校不同、学生不同、背景不同、能力不同,因此学校会有一个弹性,根据我们的中央课程指导做一些调整,适合学生的进度、需要



课程设置需要一定的智慧,有的领域变化非常快,比如说科技教育领域,你不能猜到五年后有什么发生,因此我们每个课程里面有一些空间给老师把概念的、能力的转到不同的主题、不同的环境,留白一点。有一个总目标重视学习,传承发展。刚才有朋友提到OECD,提出学科的知识和跨学科的知识,不同结构的知识也是需要的,我们早已经先把学科和跨学科理念知识形态设计课程。早上也提到怎么样选内容,学生学什么,我们要做一个平衡,但是平衡不容易找,没有一个决定能使所有人都满意



刚才提到课程研究为什么那么重要,郭教授今天早上也提到课程研究不单是课程研究,也是跨课的研究。拿学语言做例子,在香港我们也有从不同地方来的不说华语的,我们也做了关于语言的研究。由于以前对语言的研究不够深入,我们在幼儿园课程的政策是先学好第一语言。现在我们是免费幼儿园,专家们也在语言方面有了新的研究成果,即要是孩子小的时候能够接触多于一个语言,但不一定是很有规律地去接触不同的语言,对他们将来学习成效有一个好的影响。因为香港是中英双语的社会,两个都是我们的官方语言,因此我们的家长比较在乎学英语,给了老师很多支



刚才我说课程是改革的中心,除此之外,我们有很多发展配合,比如说学校发展有很多研究我们的改革有一个优点,我们很早就已经定下15年的改革,因为我们要改学制,学制要是很长的历程,因此我们有机会发展共通的话语。有朋友问我们,我们是抄哪一个国家?我们没有抄,但是我们融合了不同的好的经验再加上我们香港的特色大家知道有一些不同的想法会影响改革,但是我们的重点是学生,我们应该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我们要有一个心理准备,我们有很多的沟通和协调会议,大概每两个月就跟校长、老师进行讨论,要听听他们的意见,我们怎么样进行改善。这个2012年后也没有停,跟考评局、不同的大学和大专团体也经常见面。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人问我们关于与大学的沟通,尤其是做新学制,例如我们香港的学生是不用考内地试,拿我们文凭已可以到内地读大学,这个就是认证的工作。我们花了许多时间在沟通的工作,这对于加强理解和改革成效很有帮助




每次有机会要宣传解说课程改革,我的同事都会在准备的讲稿里说到这句话:君子自强不息。我问他为什么不可以改一改,可不可以给我一个不同的,这个已经讲了很多年了。但是我今天准备这次讲话,我也看了很多很有意思的句子,但是最后我自己还是选择了这个。因为这句话正代表了课程发展,课程发展是停不下来的,因此就用这句话跟大家互相鼓励。谢谢!




课程所将于近期持续分享第16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特邀专家主题报告,敬请关注。

更多内容请关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