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

·专业服务

·团队发展

当前位置:首页 >> 导航 >> 基地动态
   
基地动态
把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国课程改革弄通做实:多国专家共聚第15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
2017-11-06

为促进国内外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经验分享,更好地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于2017年11月3-4日举办了第15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本届论坛以“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为主题,下设“核心素养理论研究的国际经验”、“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本土化建构”、“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等分主题。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的国际课堂研究、学习科学、教育社会学、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等领域的专家与学者,以及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的200余位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一线教育工作者参与了本次论坛。

 

 

3日上午的开幕式上,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汪荣明教授代表论坛主办方表达了对各位来宾的诚挚欢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课程与教学系主任Elizabeth Graue教授代表特邀专家致辞,她表示,“我们应该关注儿童每时每刻与这个世界的互动,素养是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汪荣明致辞

 

▲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课程与教学系主任Elizabeth Graue教授致辞

 

 ▲ 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柯政教授主持开幕式

 

在大会主题报告环节,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国际课堂研究中心ICCR主任David Clarke “数学课堂与课程的国际比较:有效性-可行性的调和”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Mathematics Classroom and Curricula: The Validity-comparability Compromise为题,用文字、数据和图表相结合的形式分析了在当下课堂教学跨文化研究中的7个困境。在报告中,Clarke教授特别强调,“在当今以西方标准为主流的环境下,中国教育界的学者应当坚守自己的立场,用中文发出自己的声音”,引发了与会者的共鸣。

 

 墨尔本大学教授、国际课堂研究中心主任David Clarke作主题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员任友群教授则从自身专业背景出发,发表题为“确立核心素养、培养关键能力——再谈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的一些思考”的报告。他以2014年教育部启动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工作为背景,分析了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关系、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在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的体现,并针对课程标准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从师资条件、学段衔接和实验环境等方面给出相应的实施建议。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课程所研究员任友群教授作主题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课标组组长巢宗祺教授在题为“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建设”的报告中,从语文课程与语文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课程建设的回顾与展望三方面,畅谈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见解。他指出,“未来基础教育的顶层理念就是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并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概括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最后,通过回顾语文课程建设从“知识”、“能力”到如今“素养”的过程,巢教授指出,任何一种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其实都是在做语言建构+”的工作,今天的语文课程建设需要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巢宗祺教授作主题报告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课程与教学系主任Elizabeth Graue教授以“悬于美国幼儿园课程之上的媒体反复性恐慌”(The Recurring Media Panic over the U.S. Kindergarten Curriculum)为题,提出素养是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通过对媒体对幼儿园课程建设报道的现象分析,指出不同时代融入到报道中的不同社会与政治背景,产生了对幼儿园课程的“波浪式”担忧。她呼吁研究者们关注“当下的孩子是否发生变化”、“幼儿园能否对此做出应对”,以及“我们是否应该坚守传统的幼儿园”等问题。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课程与教学系主任Elizabeth Graue作主题报告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国际课堂研究中心(ICCR)研究员Esther Chan以“数学问题解决中学生合作的社会互动交往模式:连接过程与成果”(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 in Mathematics: Connecting Process and Product)为题,介绍了墨尔本大学国际课程研究中心近期对数学问题解决中的学生合作的社会互动交往模式问题的研究。其研究核心是关注“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和学习”,指出学生的每种合作模式都其自身的词汇,每一种模式都构成了一种独特、合理、重要的交互形式,这些模式不是分层的,而是交织在一起的。最后Chan还指出,如果要充分了解课堂中的互动细节及其复杂性,需要多理论、多视角的方法的研究设计。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国际课堂研究中心研究员Esther Chan作主题报告

 

英国利兹大学公民教育中心创始主任Audrey Osler 教授在题为“培养世界公民:借鉴国际经验,加强理论和实践”(Education for Cosmopolitan Citizenship: Drawing on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to Strengthen Theory and Practice)的报告中,首先介绍了在当今纷繁复杂的国际政治背景之下,各国世界公民素养相关课程的普遍状况,并简要介绍了英国的经验。在分析了“公民”的内涵后,她阐述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必要性及实施案例,强调我们应该让孩子们反思如何变成世界公民,以促进国家间的相互理解。

 

 英国利兹大学公民教育中心创始主任Audrey Osler作主题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就“论核心素养的课程意义”这一主题做了充分而深入的探讨。在解释“核心素养”时,崔教授从剃头—理发—美发谈课程目标的双基—三维目标—核心素养,这一历程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专业话语的建构。他认为核心素养就是在所培养的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

 

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教授作主题报告

 

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杨向东教授“理解核心素养的几个误区”的报告中认为,在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中存在着若干误区,如核心素养是关键能力、必备品格或重要观念,学科核心素养是跨学科核心素养在特定领域的具体化,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超越具体领域和情境而完成,学业质量水平的提升需要经历布鲁姆学习目标分类中的层级等等。接着他分析,造成这种误区的原因在于未能建立合理理解核心素养的认识论和知识观,以及由此衍生的学习方式变革。最后,他指出了对上述问题的应然理解。

 

 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杨向东教授作主题报告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罗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学校课程建设指导”为题作报告。她认为,课程建设应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是我国当前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接着,她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介绍了北京市海淀区通过开展各类区域教研活动、召开学科教育专题论坛、研制课程建设工作指导手册等一系列实践措施,来指导、优化学校的课程建设,提升课程建设主体的课程能力,进而提升学校的课程育人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罗滨作主题报告

 

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员王祖浩教授的报告以从科学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为题,首先对20中叶国内科学技科学教育提出的一系列新挑战进行了回,指出科学素养随之成科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接着,他从科学技术发展、社会革和经济发展等角度述了国内科学素养内涵和框架的革,以美国两代国家科学教育准中科学素养目所承的使命论证了科学独特的教育功能;并以化学学科例,揭示科学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解析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的方法角,合化学程内容探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型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员王祖浩教授作主题报告

 

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柯政教授在题为“核心素养的知识基础”的报告中,首先阐述了目前学界的普遍观点——核心素养的提出就是对知识教学的超越,而目前各学科提出来的核心素养,几乎全部是与具体的知识内容脱离的。接着他指出,对课程研究者来说,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应该是,我们提供什么样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得这些核心素养。最后他强调,未来中国的课程研究者应该回归我们的本来,更加集中精力去研究什么样的知识更有价值,怎样的知识排列更有效率,如何分配知识更加公正等学科基础问题。

 

 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柯政教授作主题报告

 

4日上午,两个分会场继大会主题报告后继续展开。分会场报告涵盖“核心素养的相对意义及其整合机制”、“基于混合式教学的科学素养课程探索与实践”、“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整合:特征、形态与维度”等十八个主题。20位专家就各自在课程改革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参会者分享了自己的成果与思考,参会者踊跃发言,积极探讨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分会场一

 

 分会场二 

 

  现场对话

 

4日下午,国内外特邀专家出席了圆桌论坛,与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学者展开高层次的学术对话。论坛现场,崔允漷教授概括性地提出,无论哪个国家在回答“核心素养是什么”时,其实质都是在回应同样的三个问题,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他的观点得到了特邀专家们的一致首肯。随后,Audrey Osler教授、Esther Chan博士等也纷纷就“素养”的译介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在场的专家探讨并分享了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对课程、教学、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等领域的国际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想法。

 

 

本届论坛得到了光明日报、上海教育杂志、上海教育新闻网、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多家知名媒体的支持。

 

 

 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图|宣传部、课程与教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