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

·专业服务

·团队发展

当前位置:首页 >> 导航 >> 基地动态
   
基地动态
PISA测试之父Andreas Schleicher莅临大夏讲坛 权威解读PISA数据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2017-11-25

11月24日,应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教授之邀,PISA测试之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教育和技能部部长Andreas Schleicher 先生亲临华东师范大学逸夫楼报告厅,作为大夏讲坛的主讲嘉宾,作题为“PISA数据告诉我们:学校可以办得更好”的报告。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贾炜、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朱卫国、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也一同出席大夏讲坛,和崔允漷教授一起,与Andreas Schleicher部长展开高端对话,解读与分享中国教育经验。来自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广东、河南等全国十几个省市的250余位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一线教育工作者聆听了报告,现场座无虚席,并有累计超过5万人次收看了网络全球直播,直播观众遍布大陆及港澳台地区。

 

 

PISA数据告诉我们:学校可以办得更好

大夏讲坛上半场由课程所副所长杨向东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出席并致辞。戴立益表示,自2000年启动以来,PISA得到了全球政界、教育界及公众越来越多的关注,上海学生在PISA测试中连续两次问鼎全球,基础教育的上海发展经验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公众了解和国际认可,这次很荣幸能邀请到Andreas Schleicher部长来解读PISA数据,这次活动也将是学校服务基础教育、尤其是上海教育的又一次尝试和突破。

 

课程所副所长杨向东教授主持大夏讲坛上半场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致辞

 

Andreas Schleicher 部长首先从PISA科学成绩出发,提出了一项疑问:近十年来学生的科学成绩没有任何提升,甚至下降,可是信息技术和网络科技却有着飞速发展。面对发展挑战和学生成绩的不对等,他以OECD 2030学习框架的最新研究进展为例,阐述了学生在新时代应学会创造新价值、调解矛盾与差异以及责任担当。在讲座中,他运用PISA2015的第一手数据,重点阐述了科学学科的素养内涵及围绕科学成绩的相关研究发现。在他看来,在信息化社会中,学生应具备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包括了能力、知识、态度和情境。他以学生的科学成绩为数据,重点分析了科学领域男生和女生的优势和弱势、优等生中的男女差异。在比较各国学生的科学职业预期时,PISA的数据显示科学成绩好的学生不一定会在未来从事科学工作,其原因在于学习科学的乐趣在学习中被打消了。借助学生的科学成绩,他还进一步对学生的学习时间、考试焦虑、学习效能感、学习方法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OECD教育和技能部部长Andreas Schleicher主讲大夏讲坛

 

讲座中,Schleicher 部长重点强调了PISA 2015的新测试指标——合作性问题解决能力,数据显示合作性问题解决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阅读、数学和科学成绩,并能够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 除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他认为,中国能够在PISA中屡屡取得好成绩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之间的协作机制,如广泛开展的听评课活动和学科组内的专业合作,这对于教师专业化的提升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此外,Schleicher 部长还从均衡和质量两个维度出发,借助大量的图表和例子,分析了教育决策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教育的使命和信念、资源配置、学校的管理、教育系统的一致性、教师专业发展、责任和奖励机制。

 

江浙沪三地专家纵论基础教育经

下午,大夏讲坛下半场开启,课程所所长崔允漷教授、江浙沪三地的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先后作报告,从自身研究和管理的角度,与Schleicher 部长展开高端对话。下半场由课程所副所长柯政教授主持。

 

 课程所副所长柯政教授主持大夏讲坛下半场

 

崔允漷教授在“21世纪课程改革:中国经验”报告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基础教育中富有特色的几个方面,包括强有力的课程改革政策框架、相对统一的国家课程、“少而精”的教学模式、有教练指导的教师队伍、“不是一个人在学习”的学生、“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他认为,新课程改革自2001年推行以来,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经过自上而下的领导与决策、研究与规划、推广与实施、支持与引领,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些经验也将对国际上其他国家的教育决策提供一定镜鉴。

 

 课程所所长崔允漷教授介绍21世纪课程改革的中国经验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贾炜在“传承与创新:PISA之后的上海基础教育改革”报告中,首先介绍了上海基础教育质量高且均衡的优势。他还谈到了上海在两次PISA测试夺冠之后,与英国等国家就基础教育走出去进行了深入的合作。在分析上海基础教育的不足时,他提到当前上海学生的作业时间较长,对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策略培养不够、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不足等议题。面对不足,他重点阐述了当前上海基础教育的改革实践,如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教研工作转型、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创新、区域教育环境质量评估改革。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贾炜介绍PISA后的上海基础教育改革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朱卫国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江苏路径”报告中指出,江苏基础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在全国处于较高的位置,但是差异程度过大的问题同样在全国最为突出,因此,“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成为政府制定政策的立足点。他就江苏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改革实践,从四个方面作了简要介绍,即调整学校布局、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制定并落实均衡发展的标准体系、充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发展。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朱卫国介绍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江苏路径

 

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在强化公平,提高质量:浙江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报告中认为,机会公平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基础,过程、内容的公平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实现有质量的教育公平的关键。他着重谈了浙江省积极推进教育个性化,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切入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几点举措:抓好学校顶层设计,完善课程方案;强化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贯彻因材施教,创新课程实施;探索系统培养,做好学段衔接;推进小班化教育,提升基础水平。

 

 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介绍浙江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

 

随后,针对崔允漷教授和江浙沪三位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的报告内容,Andreas Schleicher 部长基于自己的国际教育经历和TALIS调查发现,就中国教育的经验进行了解读。他高度肯定了中国对课堂与课程实施的持续研究、中国特色的教研制度、对农村师资的投入和改善、促进有质量的教育公平等方面产出的成果、积累的经验,同时也指出中国学生协作能力欠缺等问题为教育带来的挑战,并对中国改进教育测评的前景充满期待。他认为,在未来,不只是一个教育大臣或教育部长来决定每一个人的命运,只有把每个学生、每个老师、每个校长、每个教研员都系统地结合起来,才能制定出好的政策。讲座结束后,五位报告人回答了现场观众的提问。

 

 

本次活动也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中新社、解放日报、中国教育报、上海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教育等多家媒体的记者到现场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