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

·专业服务

·团队发展

当前位置:首页 >> 导航 >> 基地动态
   
基地动态
崔允漷教授:国家课程改革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
2017-11-28


11月19日,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教授受邀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第30次年会,此次会议以“公平·优质·多样——面向未来的中国基础教育”为主题,共有来自教育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局、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上海市教委与会嘉宾以及全国各地教育工作者近2000人参加会议。



在此次学术年会的微论坛上,崔教授作为主要报告人,做了题为“国家课程改革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的演讲。“梦想力是21世纪的核心素养之一。中国教育走向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为有用、更可持续,需要全社会的协同努力。”报告中,崔允漷教授解读了普通高中新课程与方案和20门学科课程标准,介绍了梦想力的理论框架和如何发展学生梦想力素养。



报告全文


今天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次学术年会的微论坛上,和大家一起分享关于中国教育的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国家课程改革想做什么,二是真爱梦想在做什么,三是社会力量可以为课程改革做什么。


关于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我们是从2014年12月份启动的,整整忙了三年,260个专家,这样一件对整个中国教育颇具影响力的事。如此,国家课程改革,我们到底想做些什么?


就如刚刚真爱梦想的潘理事长《爱与梦想是给孩子最好的赋能》讲的一些内容,社会力量怎么介入?能做多少做多少,从这样一个角度,介绍了她的故事。我也有幸参与到真爱梦想推动中国素养教育的长路上,但我做得还很不够,我们的梦想小伙伴们却坚持不懈、不遗余力地忙活了十年,他们非常努力,都在为整个中国的教育做一点事。



国家课程改革想做什么?

国家的课程改革首先落实在高中的课程改革上,2017年底,教育部将颁发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与20门学科课程标准。接下来,就是计划2018年启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的修订。


这一次的修订将契合“十九大”的新理念,新时代,新政策,还有与两办对教育整体改革设想的一些指导性意见,都有直接关系。最核心的东西,从政策上讲,还是要关注看得见的将来。



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今年生的孩子,也将在2035年高中毕业,近在眼前,等我们课程做好了,教材做好了,教师培训好了,人家高中毕业了。那么,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又需要什么样的高中生?非常现实,马上在眼前的事,这才是关键性问题。


我想,这一次高中课程修订的整个思路和十八大以来整个国家的主基调是完全一致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十八大定的,而所谓要立的德,就是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教育方阵: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未来社会对人的需求,我们如何将这三个方面整合在一起来表达“核心素养”?


(解释:上面是教育目的层面,下面是课程层面,这两个层面有什么区别?教育的目的,往往要关注“想得到的”,这叫目的;课程层面,要关注“看得到的,做得到的”,这是课程教学层面。那么怎么让他们保持一致性?如果想得到但做不到,那就是空想,所以要想得到、做得到,这个做理想。)


最核心的是,从素质教育到素养教育,这也是十九大专门提出发展素养教育的诉求。2017年到底怎么发展素养教育?最核心的词,“素养”,什么叫做“核心素养”?未来社会的特征有哪些?最关键的有三个。


第一,信息化。这个点,我们这辈人体会太深了。一个手机改变了我们多少生活方式;第二,全球化。20年前,30年前,听全球化,只是经济领域的一个概念,而现在的全球化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每一分每一秒都离不开全球化。这是信息化所推动的。


再一个,就是信息化社会带来的信息爆炸, 知识激增。我们每天要收到多少微信?多少信息?怎么把信息变成知识?怎么把知识转化成智慧?转化成德行?换而言之,也就是怎么让信息变知识、知识变素养?这就是我们教育人所思考的问题。


所以,唯一的出路就是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不能说大学毕业、博士毕业就已经可以了。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对复杂的未来不确定的情境,人所具备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价值观念,这三个点就是核心素养。


所谓关键能力,不是一般的能力;必备品格,就是做人最基本的人品;再一个,就是价值观。21世纪,中国不缺钱,缺价值观。为什么中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得那么高?立德树人,立什么德?就是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讲一个开汽车的例子,来阐述知识、技能、能力、素养到底是个什么关系。交通规则就是知识,移库就是技能,路考就是能力。什么叫驾驶素养?安全驾驶、礼貌行车、尊重生命,这就是素养。


我们教育要教什么?整天教交通规则?还是整天教移库?美国考驾照是不考移库的,为什么在美国可以整天开汽车,而到了中国,他就不敢开了?是开车能力不行吗?大家都知道,是我们的驾驶素养有问题,导致他们不敢开。


我们整天在教的知识技能,包括驾照考试,越考越难,整个方向是不是搞错了?交通规则,你能全部背出来,如果没有素养,有什么用;移库,那么高级的技能,你都非常熟练,如果没有素养,又有什么用。


你如果不尊重生命,遇到没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就会大胆往前冲;如果不懂得礼貌行车,驾驶技术很好,就会到处开“英雄车”。在国外会开车,到中国来不敢开车,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


这个例子,也直接告诉了我们素养跟知识的关系,素养跟技能的关系,素养跟能力的关系。有知识、有技能,一定要有情境,才能表现出能力。整天靠死记的,整天刷题,没有真实的情境,会有能力吗?即使有能力,也不一定能通到素养,能力到素养还要主体反思,只有主体发挥能动性、主体意识,不断地反思,才能通到素养。


另外,教育要关注什么?只关注素养,还是关注知识技能?前面部分,从知识、技能,甚至到能力,叫教书;而从能力到素养,才叫育人。教育需要做什么?教育改革的方向是什么?教育要到哪里去?怎么把想得到的、看得到的、做得到的目标体系建立起来。


这一次高中的新课程已经建立起来了,目的层,即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然后,学科目标层,包括学科核心素养、内容标准、学业质量标准;再是教学目标层,就是老师定的单元、课时目标,这样一个目标体系需要一致性,否则就成为三张皮。



再一个,就是“双基”、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关系。双基是1952年定的,好比剃头,2001年变成三维目标了,好比理发,2016年到学科核心素养,好比美发。也就是目标的升级,从1.0、2.0到3.0版。


核心素养和双基是什么关系?正如没发也是要剃头的,因此素养也需要知识与技能,但超越了知识与技能,而现在之所以叫美发,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要求提高了。从双基到素养,也反映了老百姓对美好教育需求的提高,仅仅掌握双基是完全不够的。


核心素养是整个世界课程改革的主基调,我们必须要关注核心素养、研究核心素养,要弄懂它。它与双基、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升,代表着教育是如何从教书走向育人。



真爱梦想是做什么的?

真爱梦想的宗旨就是培养学生的梦想力,推动中国强起来。中国梦需要梦想力,没有梦想力,那是白日做梦。跟着习大大让中国强起来,这是中国人要解决的问题。我们怎么切入?首先借助梦想力的理论,有一个梦想中心,梦想课程,建设资源,包括领路人培训,包括全国梦想好课堂,我们第一届获奖的老师也在这里,梦想好课堂大赛选出来的,再一个就是全国校本课程设计大赛。当然这个还在进程中,关于梦想力,现在已经建构了一个框架。因为没有一个概念框架,梦想课程无法设计,学生学习结果也无法评价。但这个框架还是初步的,还需要理论、实践的论证。



社会力量能做什么?

此次学术年会上,这么多的微论坛,唯一我们的论坛是人员最多元的。最主要的,为了国家的教育,为了国家的课程改革。社会力量能做什么?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一方面是辅助,教育的主要责任是教育行政部门的,社会力量可以做些辅助工作;第二个是补缺,国家、政府做不了的事情,社会力量就可以做,真爱梦想就在做梦想力。为什么补这个缺?因为梦想力是21世纪的核心素养之一,中国人从富起来到强起来,更需要梦想;第三是引领,社会力量可以超前一步,做一些探索性的事情;最后是创新,社会力量还可以做一些创新性的事情,大家协同来做教育,一起使中国教育走向四个更,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为有用、更可持续。这就是我们的教育理想,中国教育的理想。



关于社会力量参与的路径,其实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


我举三方面的例子,一是整个国家的教育,现在是县域内均衡,即以县为单位的均衡基本上搞好了,接下来就是怎么从县域内走向省级统筹的均衡?这是整个国家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整个改革的方向,这一步就有好多问题需要研究。


第二个,就是引领、创新的事情,如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怎么学习?也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比如学习或教育游戏化;因材施教在线互动,翻转课堂,高度弹性和个性化学习等。


再一个,就是指向“有用、可持续”的教育。有用就是职业能力,两办提出的四大关键能力里,第四个就是指职业能力;再有,生活课程,学得是圣诞节,过得是中国年;还有一个就是终身学习或发展有用的课程,而真爱梦想的梦想课程就是给学生终身学习发展有用的课程。


最后我想用星云法师的话结束我的报告,“只要有梦想,苦难就是力量。”谢谢大家!